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及人力资源需求多样化,越来越多的退休人员选择重返职场。然而,他们一旦在工作中发生意外,保障却远不如在职员工。退休返聘人员由于已开始领取养老保险待遇,与单位之间构成的是劳务关系而非劳动关系,这导致他们无法被纳入传统的工伤保险体系。
赔付场景与政策依据
传统工伤保险仅覆盖劳动关系,但2023年浙江省率先实施《特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办法》,允许企业为65周岁以下返聘人员单险种参保。以嘉兴市为例,截至2025年6月已有5.87万名大龄劳动者参保,其保障范围涵盖工伤医疗、伤残津贴及工亡补助。但该政策存在两大限制:其一,全国仅浙江、广东等12个省份试点;其二,65周岁以上返聘人员仍无法参保。
保费成本与理赔流程
工伤保险费率按行业风险分为0.2%-1.9%八档,以制造业为例,月均保费约为工资总额的0.8%。理赔时需通过人社部门工伤认定,流程包含:
事故发生后24小时内报案;
提交劳动合同、诊断证明等材料;
30日内完成工伤认定;
劳动能力鉴定后发放待遇。
某机械制造企业案例显示,参保返聘人员因操作失误导致手指骨折,最终获赔医疗费1.2万元及伤残津贴3.6万元,企业仅承担停工留薪期工资。
赔付场景与产品差异
商业意外险分为个人版与团体版,前者由返聘人员自行购买,后者由企业统一投保。以平安"返聘无忧"团体意外险为例,其保障范围包含:
意外身故/伤残:最高100万元
意外医疗:5万元(含门诊)
住院津贴:200元/天
扩展责任:上下班途中、就餐时间意外
某建筑公司返聘的62岁电工在作业时触电身亡,因未参保工伤保险,企业通过团体意外险获赔身故金80万元,避免直接支付200万元工亡赔偿。
保费成本与理赔要点
团体意外险费率受年龄、职业类别影响显著,60-65周岁返聘人员保费约为普通员工的1.8倍。以50人团队为例,年保费约3.5万元,人均700元。理赔时需注意:
48小时内报案;
提交事故证明、医疗发票原件;
医疗费实报实销,伤残按等级赔付;
免赔额通常为100元,报销比例90%。
赔付场景与法律支撑
根据《民法典》第1192条,劳务关系中提供劳务方受损,由接受劳务方承担赔偿责任。雇主责任险正是将此法定责任转嫁给保险公司。以企小保"雇主保"方案为例,其保障范围包括:
死亡赔偿:最高100万元
医疗费用:10万元(0免赔)
误工费:100元/天(最高180天)
法律费用:5万元
某物流公司返聘的63岁司机在送货途中发生交通事故,企业通过雇主责任险获赔医疗费8.2万元、误工费1.2万元及法律诉讼费3万元,自身仅承担5%的自费药品费用。
保费成本与风控价值
雇主责任险费率受行业风险、返聘人员占比影响,制造业年费率约为工资总额的1.5%-2.5%。以30名返聘人员的企业为例,年保费约4.8万元。其核心价值在于:
覆盖工伤保险未涵盖的场景(如非工作场所受伤);
包含法律费用保障,降低企业诉讼风险;
可扩展24小时非工伤责任,弥补意外险空白。
政策红利型:工伤保险+雇主责任险
在浙江、广东等试点省份,企业可优先参保特定人员工伤保险,再通过雇主责任险补充保障。某电子厂采用此方案后,返聘人员工伤成本下降67%,且避免了单独购买商业险的逆选择风险。
成本敏感型:团体意外险+合同约定
对于非试点地区或65周岁以上返聘人员,企业可通过团体意外险覆盖主要风险,同时在返聘合同中约定:
意外医疗费企业承担80%,个人承担20%;
伤残赔偿按商业险赔付后,企业不再追加补偿;
明确非工作原因受伤的免责条款。
某物业公司采用此模式后,年保险支出降低40%,但需加强安全培训与现场管理,将工伤发生率控制在1.2‰以下。
全面保障型:三险叠加
对于高风险行业(如建筑、化工),建议同时投保工伤保险、团体意外险及雇主责任险。某化工企业案例显示,三险叠加使单次工伤事故的企业自付比例从100%降至5%,但年保险支出增加2.3万元。
关键时间节点
报案时效:工伤保险30日,商业险48小时,雇主责任险72小时;
材料提交:医疗费发票需原件,伤残鉴定需指定机构;
争议处理:对理赔结果有异议的,应在收到通知后60日内申请复议。
风险防控建议
入职体检:要求返聘人员提供近3个月体检报告,排除高血压、心脏病等高风险疾病;
岗位匹配:避免安排高空作业、重体力劳动等禁忌工种;
安全培训:每季度开展专项安全教育,留存培训记录;
合同约定:明确赔偿顺序(先社保后商保)、免责范围及争议解决方式。
法院在判决中一再强调,企业不能通过格式合同条款不合理地免除或减轻自己的安全责任。这意味着,即使没有保险,企业也需为退休返聘人员的工作安全负责。
对用人单位而言,为退休返聘人员购买合适的保险,不仅是风险转移的手段,更是社会责任的体现。
在老龄化与人力资源挑战并存的今天,构建完善的退休返聘人员保障体系,需要政府、企业与保险机构的共同努力。
法院在判决中一再强调,企业不能通过格式合同条款不合理地免除或减轻自己的安全责任。这意味着,即使没有保险,企业也需为退休返聘人员的工作安全负责。
对用人单位而言,为退休返聘人员购买合适的保险,不仅是风险转移的手段,更是社会责任的体现。
在老龄化与人力资源挑战并存的今天,构建完善的退休返聘人员保障体系,需要政府、企业与保险机构的共同努力。

